《八角笼中》分析影评:告诉你这片子差在哪儿!

王宝强自编自导自演的《八角笼中》自从端午节假期开启全面点映,再到7月初正式上映,目前票房已经突破20亿了,虽然这段时间电影方面的网络话题几乎都被《消失的她》垄断,但《八角笼中》的票房收割速度也不慢啊,只是没有《消失的她》那么惊人罢了。

这就顿时让毒舌君想到了五一档票房也是不声不响破10亿且成为春节档之后第一部票房破10亿电影的《人生路不熟》,这样的喜剧烂片即便票房大卖,毒舌君也是没好话的,只能恭喜导演易小星继《万万没想到》大电影和《沐浴之王》之后,终于完成了个人导演生涯的“喜剧烂片三部曲”。

至于眼下这部《八角笼中》嘛,在毒舌君看来,虽然不算啥烂片,但这种充满各种心机和算计,拍得谨小慎微又不乏“假大空”的片子,也不是啥值得称赞的好片子啊,除了商业成功之外,也没啥值得追捧之处啊!

别跟我说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你去网上搜搜相关新闻,当年真实事件是影片里拍的这个样吗?当然了,影片可以改编、可以虚构,但你别拿真实事件来给电影贴金啊,因为就影片这内容真心贴不上吧!

也别跟我说啥“草根励志精神、草根励志传奇”,影片里有多少内容是在脚踏实地、真情实意地在讲“草根励志”啊,有多少内容是靠噱头式情节在堆啊?

也别提王宝强演的主人公有多感人哈,麻烦你对比下《我不是药神》里徐峥演的主人公,虽然这俩主人公有不少相似之处,一开始都是为了个人私利后来发生转变,投入真情实感无私奉献,但徐峥的转变动机是合理且充分的,那王宝强呢?是啥让他后来办了个慈善性质的格斗俱乐部,自己往里搭钱,还去找人借钱呢?影片给出的理由有说服力吗?徐峥扮演的主人公也没夸张到王宝强这种“欠债做慈善”的程度吧?这种“刻意卖惨”就叫感人?

虽说《八角笼中》票房大卖,但貌似网上关于本片的讨论并不多哈,那么毒舌君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分析,这片子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为啥根本算不上一部佳作,也并不值得称赞。

一上来,还是要说毒舌君最常说的那句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建议大家把《我不是药神》和《摔跤吧!爸爸》这两部经典电影翻出来再看看,然后上网搜搜当年“凉山格斗孤儿”的新闻报道,对比下《八角笼中》中的故事和角色,也许你就会像毒舌君一样,感受到这片子哪些地方不对劲了。

第一,《八角笼中》最明显让人感觉不对劲的地方,不知道大家观影时有没有注意到,片中居然连一场王宝强手把手教孩子们格斗的戏都没有!

不信你回想一下,王宝强给孩子们放过泰拳的录像,让孩子们绕着沙场跑圈,有哪怕一场戏展现他认认真真地教孩子如何出拳、如何踢腿,如何抱摔吗?哪怕有一场戏展现他教孩子们如何在擂台上打吗?都没有吧!

如果《摔跤吧!爸爸》完全没有老爸教女儿们摔跤的场景,你肯定会觉得不对劲吧,所以《八角笼中》没有这些必要的东西,你居然就觉得拍得好了?

可能有人会说,一开始王宝强让孩子们练格斗就是糊弄事儿的,没有手把手教他们格斗动作很正常,关键是他后来决定不糊弄而是认真起来的时候,也没有手把手教孩子们格斗啊。

作为一部体育励志片,教授、学习一项运动并展现运动技能的积累和成长,这是必备的电影桥段吧,所以《八角笼中》把“教格斗”的戏几乎全省了,这说的过去吗?大家观影的时候都就没感觉不对劲吗?

毒舌君甚至觉得,影片是不是在担心和害怕什么啊,以至于把“教格斗”的情节全省了。再加上影片前半部分的情节都在强调“假打”,也充分体现出影片在某些方面的谨慎小心了吧!

第二,《八角笼中》没有把王宝强教格斗、孩子们学格斗的行为和心理动机,给予充分合理的呈现,而是敷衍了事,这一方面体现出影片用虚构手法来改编真实事件时,逻辑层面圆不上的能力问题,一方面则体现出缺乏认真细致锤炼剧情、塑造角色的态度问题。

“凉山格斗孤儿”的真实事件中,王宝强扮演角色的原型本身就是经营格斗俱乐部和散打队的,所以用自己的主业和擅长,来给大山里的穷苦孩子们谋一个出路,留一个希望,这种“好心人做善事”的行为和心理动机是没问题的。

但《八角笼中》的王宝强是个经营沙石场的小老板啊,是啥让他对这种非亲非故的孩子们奉献到了沙场生意不干了、转让了,专门成立个赔钱的格斗俱乐部,仿佛慈善机构一般,对孩子们来者不拒呢?

如果说他是想给这群孩子们谋个出路的话,那没必要非得放弃本业成立个格斗俱乐部吧,他就是个小老板,让孩子们来他沙场打工挣钱啊,这不就是出路吗?

影片中有这样一场戏,他跑到苏木的家里,看到家徒四壁,于是骗苏木姐姐说:“他们在我沙场打工,我是来送工钱的。”听到没有,这其实就是一条出路啊,为啥只有格斗才算出路呢?

也许有人会说了,那是因为王宝强的过去,他的格斗之路意外中断,希望他有出息的母亲也因此精神失常,这成为他的一个心结,所以他才愿意抛弃一切,建立格斗俱乐部。

请听毒舌君的下面分析,这其实也是不太能成立的。老妈跟王宝强念叨的那些话里,“我儿子有出息了”是最核心的一句,因为当年他拿过金牌,而且要被送往省队,所以老妈认为他会“有出息”。

请注意,老妈在意的是“有出息”这个结果,所以你只要“有出息”就好啊,未必非得通过体育运动这一条途径,才叫“有出息”吧?你把你那个沙场经营成功了,赚钱了,不也叫“有出息”吗?不也算对得起你老妈了吗?不是非得办格斗俱乐部、教孩子们格斗不可啊。

更重要的一点是,你老妈是希望你有出息,而不是你教的孩子有出息,请大家格外分清这一点,这是截然不同的啊!后来他确实把苏木和马虎这两个孩子培养得挺有出息,但他自己并未“有出息”啊,俱乐部甚至是在欠债运营。

影片里专门有个镜头,王宝强坐在格斗俱乐部外面的轿车里,翻开一个小本本,里面都是他的欠条,他也是愁容满面,你这个样子做到老妈对你“有出息”的期盼了吗?

影片专门安排了一场他回家看老妈的戏,无疑就是想通过这场戏来建立他下决心认真教孩子们格斗,这样一种角色行为和心理动机的来源,但通过毒舌君以上的分析,就是想告诉大家,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动机并没有通过这场戏充分建立起来啊!

还是拿真实事件做对比,在一些采访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事件中的“凉山格斗孤儿”们愿意在俱乐部练格斗,一方面是因为俱乐部远比在家吃得好,二是他们真心热爱格斗这项运动,认为能凭这项运动出人头地,宿舍里都贴的是自己喜爱的国际格斗高手的海报。不难看出,他们对于练格斗这件事是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

而《八角笼中》虽然展现了在吃和住等生活层面,孩子们愿意留下的动机。但恰恰是在“热爱格斗”这一点上,在孩子们练格斗的主观能动性上,展现得不够,甚至有些糊弄。

大家在影片中都能看到,这些孩子们的日常练习是很艰苦的啊,除了苏木说“我想拿冠军去很远的地方,告诉我姐姐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样一个十分文艺范儿的理由之外,影片并未展现是什么样的精神信念和动力让其他孩子坚持练下去的。

拿《摔跤吧!爸爸》在动机建立方面的相关情节做对比,你就更容易看出本片的问题所在了。一开始,老爸的两个女儿并不愿意练摔跤,但当她们参加了一个小女孩的婚礼,这才深刻意识到,老爸违背她们的意愿让她们练摔跤,虽然显得有些自私和无情,但在客观上也会让她们跳出传统社会的性别束缚,不用像这个小女孩一样才十几岁就嫁做人妇,失去自己的人生,而是可以通过摔跤拥有独立自主的人生,正是这样的心理动机,才让姐妹俩产生了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摔跤练习中。

而《八角笼中》缺失的,恰恰是这样的内容。就像毒舌君上面强调过的那样,王宝强作为教练,连手把手认真教他们格斗的情节都没有,也没有展现格斗可以改变他们人生的美好前景,所以这帮小孩苦练格斗的动力到底在哪儿呢?

第三,《八角笼中》有太多噱头和刻意煽情了,情节也比较糊弄,感觉这就不是一部正儿八经的体育励志片,不是靠体育励志的激情和能量打动观众,而是靠各种噱头和煽情刺激观众情绪,从而让整部影片显得比较虚假和空洞。

上面提到的基本不展现王宝强“教格斗”的情节,以及一再强调“假打”,都是本片谨小慎微糊弄事儿的鲜明体现。

还有在夜总会里表演打拳也是既糊弄又噱头的情节,而且剧情明显转得太突兀。观众们压根还没看到多少孩子们练格斗的情节呢,就被王宝强给装大车里拉到夜总会部表演格斗了,在夜总会里,观众才第一次看到苏木和马虎戴上了拳套,此前甚至连一次他们戴拳套练习的场景都没有。

而且,“来夜总会表演格斗”这件事,此前也只有一场王宝强跟刘桦扮演的夜总会老板见面的戏当铺垫,他怎么知道在夜总会里面表演格斗会有人爱看呢?这有什么商业逻辑吗?有什么成功的先例吗?好像北上广也没啥以表演格斗而闻名的夜总会吧?

真实事件里“凉山格斗孤儿”被人传到网上而引发热议的视频,也不是他们在夜总会里表演格斗啊。所以这种纯属瞎编的情节不也是糊弄吗?

还有后来格斗少年到更高级的夜总会表演,然后被一群人砸场子,也是噱头化的情节,生造矛盾冲突来刺激观众的观影情绪,而且似乎有剧情删减的嫌疑。人家真打假打,夜总会里的人就是看个热闹,怎么会有人因为看出是“假打”,所以就来砸场子呢?理由呢?真打假打关你屁事啊!

毒舌君猜测,应该是有人暗地里对于孩子们格斗的输赢开出了赌局,所以看孩子们格斗的人群才能如此激动,格斗表演才能在夜总会里如此吃得开,所以才会有人格外在意真打假打而跑出来砸场子,但也许是这些内容太过敏感吧,即便收着拍也不太敢拍或者拍了最后在成片时给删了,所以才会有这种莫名其妙、完全噱头化的砸场子情节。

在王宝强决定认真教孩子们格斗之前,影片主要靠搞笑情节和噱头情节来吸引观众,而当王宝强认真起来之后,搞笑的氛围自然就淡化了,影片就主要靠煽情戏和虐心戏来调动情绪、吸引观众了。

如果说王宝强回老家在老妈面前哭子一鼻子这种煽情戏还能让人接受的话,那么影片后面一系列又煽情又虐心的情节,就明显过分了。

王宝强给孩子们找学校结果被敲诈,随后孩子们的格斗视频遭到曝光他被媒体各种围追堵截,此时他依然愿意去借钱给孩子们上私校,在雨中追着校长的车跑。这煽情煽的、虐心虐的,毒舌君看得真是够够的了!

格外不能忍的,就是把广大媒体都搞成不明是非、不辨真相的反派,把王宝强扮演的主人公的声誉彻底给毁了!现实中确实有许多污名化、泼脏水的网暴,但那是网暴啊,媒体还不至于堕落到这种地步啊!

王宝强办慈善性质的俱乐部教孩子们格斗,是啥很难调查清楚的事儿吗?不是吧!现实中的“凉山格斗孤儿”事件,虽然一开始在网上引发舆论风波和质疑,但媒体的调查报道很快就呈现完整真相了啊,舆论马上就认可和同情这个格斗俱乐部老板了啊,并没有出现影片中王宝强受到所有人误解和冷眼这种情况啊!

为了拔高王宝强受到冤屈和不公的高大上形象,就要把媒体全都踩成不会追寻真相,只会围堵王宝强甚至骚扰他家人的一帮人,影片这种“捧一踩一”的煽情手法,在毒舌君看来也是最低级的煽情!

后面还有什么苏木的腿被人打折了,马虎又变回车费路霸了,还被王宝强发现了,结果进监狱了,也是继续编继续煽。

最后打老外拿金腰带的格斗高潮戏,不也是个煽情的大噱头吗?真实的“凉山格斗孤儿”长大后虽然也有继续从事格斗运动并且拿到一些青少年比赛冠军的,但也没强到拿到世界格斗赛事冠军,打败老外拳王的地步吧?

但拍电影要夺冠就必须要打老外嘛,否则观众的情感还怎么能煽得起来呢?懂的都懂哈!《摔跤吧!爸爸》结尾女儿赢老外拿金牌,这是真事儿啊,到了《八角笼中》这儿也只能靠瞎编赢老外拿金腰带来假嗨了,这就是差距啊!

最后,毒舌君想跟大家重点强调下,《八角笼中》最核心的问题出在哪儿?就是出在本片不敢触及真实事件中的核心矛盾,也就是情与法的矛盾冲突,不敢围绕着这个矛盾冲突点来组织剧情、塑造角色,所以整部影片从头到尾只能靠各种噱头情节和煽情戏来堆砌了。

用《我不是药神》来做对比,大家就能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点。《我不是药神》剧情和角色的虚构程度,也跟《八角笼中》差不多哈。

原型人物也不是徐峥扮演的那个生活落魄的保健品店小老板,而是一个生活过得挺好的小企业主,因为他自己换上癌症,花高价吃药,后来发现印度有同等疗效但价格超级便宜的抗癌药,所以才卖来自己吃过之后,在病友群推广并帮大家购买。也没有什么黄毛因为保护药飙车结果出车祸而死这样的事。

但《我不是药神》中的虚构、煽情和虐心是合理的,恰恰是因为这些虚构、煽情和虐心的情节和角色,都是围绕情与法冲突这个核心矛盾建立起来的。

虽然法律高高在上,虽然主人公的行为按照法律来讲就是卖假药,这些假药就必须要没收。但那可是癌症患者的救命药啊,没多少人能吃得起价格昂贵的正版药啊,所以那些吃不起正版药的癌症患者就活该等死吗?虽然中国人普遍都是遵纪守法的,但看到影片中癌症患者的可怜与无助,恐怕没人会站在法的一边。

关于这部影片和真实事件,罗翔老师在好几个视频里都讲过哈,他有一句话毒舌君认为说得特别好——

“我历来的观点是,法意作为入罪的基础,而伦理作为出罪的依据,如果一种行为社会道德普遍认为不值得加以处罚,你依然对他进行处罚,那法律就带有一种虚伪性。”

而《我不是药神》正因为通过虚构、煽情等手法对这种核心矛盾冲突加以强烈而鲜明的呈现,才在观众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从而口碑票房双丰收。

当初人们关注“凉山格斗孤儿”的心情也是如此啊,虽说人们也明白,按照法律来讲,这些格斗少年必须回家去接受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但看着这些少年们一个个不愿意离开,甚至是哭着被家长强迫按手印带走,甚至有的孩子放出话来,把我弄回去我还会自己跑回来的。

人们心中也不免会想,回去读书对这些孩子来说真是最好的选择吗?他们有不少人压根不喜欢读书啊,留在俱乐部继续练拳难道不好吗?孩子们是真心热爱这项运动啊!或者能有什么方式,让孩子们回去上学还能不耽误他们练拳呢?这才是“凉山格斗孤儿”新闻中最牵动人心之处啊!

而《八角笼中》却并不敢触及这种情与法的核心矛盾冲突,那还能怎么办,瞎编一些噱头情节和煽情戏把影片的看点给堆出来呗,甭管这些噱头情节和煽情戏有多刻意、多夸张,多没逻辑!反正许多观众并不在意啥逻辑合理性嘛,只要情绪一上头、煽情煽爽了,就觉得这是一部好片了。

实际上,《八角笼中》的水准比《我不是药神》差得远呐,不仅这片子不值得夸,王宝强的导演水准也没啥值得夸赞之处啊!

好了,毒舌君对《八角笼中》详细点评就到此为止了,如果你觉得写得有道理的话,就一键三连吧,毕竟做这种超长分析影评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你的支持才是毒舌君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文/毒舌君)

Leave a Comment